歡迎訪問【濰坊都浩物業有限公司】官方網站


免費服務熱線
4000127113
大數據時代,對物業管理企業盈利模式之思考
在思考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看看什么是大數據?什么是商業模式?
維基百科是這樣解釋大數據的:
大資料(英語:Big data[1][2]),或稱巨量數據、海量數據、大數據, 指的是所涉及的數據量規模巨大到無法透過人工,在合理時間內達到擷取、管理、處理、并整理成為人類所能解讀的信息。網絡上每一筆搜尋,網站上每一筆交易、每一筆輸入都是數據,透過計算器做篩選、整理、分析,所得出的結果可不僅僅止得到簡單、客觀的結論,更能用于幫助企業經營決策,搜集起來的數據還可以被規 畫,引導開發更大的消費力量。
大資料的常見特點是4V:Volume、Velocity、Variety、Veracity(數據量大、輸入和處理速度快、數據多樣性、真實性)。
「大數據」是由數量巨大、結構復雜、型別眾多數據構成的數據集合,是基于云端運算的數據處理與應用模式,透過數據的整合共享,交叉復用形成的智力資源和知識服務能力。
在維基百科上“大數據”與“大資料”是等同的,關建詞是:資料量巨大、能用于企業經營決策、引導開發更大的消費力量、智力資源、知識服務能力。。。
由此可見,大數據對企業的影響是無所不及的,包括物業企業在內!物業企業最大的優勢就是擁有海量的末端資源以及由此產生的海量數據。
商業模式的解釋有N多種,根據在網上搜索的資料,以下這個解釋實用性可能更強一些:
哈佛商學院教授克萊頓·克里斯滕森的版本:商業模式就是如何創造和傳遞客戶價值和公司價值的系統。
商業模式包含哪些元素呢?克萊頓·克里斯滕森的理解包括四個要素:客戶價值主張、贏利模式、關鍵資源和關鍵流程。通俗一點來說就是以下四點:第一,能給客戶帶來什么價值?第二,給客戶帶來價值之后怎么賺錢?第三,有什么資源和能力來同時能帶來客戶價值和公司盈利?第四,如何來同時能帶來客戶價值和公司盈利?
“客戶價值主張、盈利模式、關鍵資源和關鍵流程”這四要素中,物業企業有三項占了天時地利人和,即“客戶價值主張、關鍵資源、關鍵流程”。至于“盈利模式”給客戶帶來價值后怎么賺錢?這似乎一直是物業企業之痛。
物業管理行業,在中國發展已超過三十年了,當年筆者入行時,它還是一個新興的朝陽行業,尚處幼童時期。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它一直被定義為“微利保本”行業,如果真能做到“微利保本”相信大多數物業企業也是會相當滿意的,但實際中大多數的物業管理企業是處于一種虧損狀態,對房地產企業的依附性過強(指與房地產公司有淵緣的物業公司)。
就算萬科、龍湖這種標桿式的物業公司,如果徹底脫離同一旗下的房地產公司后,會是怎么樣的,相信業內人士都心知肚明。不是物業企業沒有盈利能力,實在是大多數物業公司成立的初衷就是為房地產公司做一個“售后服務”,所以虧損買單的主是產品的銷售者,物業公司扮演的是如果降低這“買單”成本,盡量用永無止境的服務來彌補產品先天的不足或是后天的缺失。
物業公司的日子一直不太好過,這邊全身心365天24小時的付出勞動,那邊還背一個“房地產公司養活”的惡名:在業主眼中,物業從業人員由于進入門檻低,所以認為其素質也低,做好了是你應該的,稍有差池就會被罵得面目全非甚至被人拳腳伺候(這在任何一個行業可能都是少見的);在房地產公司眼里,這是一個爺爺不疼奶奶不愛“二房”家的孩子,沒地位沒名份仰止大房長子嫡孫的鼻息、靠“大房”接濟過日子。。。
物業公司一直是在這樣盈利的(見圖1所示):
大數據時代,對物業管理企業盈利模式之思考
(圖1、傳統形勢下的物業盈利模式)
在這個模式下,物業公司以向業主提供日常維保及服務,收取入不敷出且若干年不變的物業服務費。這物業服務費最初定價是房地產公司基于銷售的考慮而定的,很少有依市場實際,物業公司虧損的根由此植下。雖然物業行業經過了三十多年的發展,作為物業消費者,特別普通小區的物業消費者習慣了低價高消費,最好是免費消費(很多地產公司也以“物業低消費”來換取房屋高銷售)。在日益增長的各項成本與幾年不變的低物業費這對矛盾中,物業公司成為犧牲品慢慢走向虧損的深淵,不是物業人不夠勤奮,也不是物業企業不會賺錢,是因為盈利模式簡單、渠道單一、窮未思變。
忽然一天,這世道就變了,大數據時代到來了,就這么一個任誰都不待見的“孩子”竟然身藏令人眼紅眼熱的“珠寶”,擁有“海量”的末端客戶資源!這是一塊人見人愛的大蛋糕,它勢必被人分割。
世聯買了兩家物業公司,它要分這塊大蛋糕了,不能等物業公司自己醒來之后把房屋中介公司吃掉;
復星集團郭廣昌如是言:
未來越來越跨界,互聯網已經分瓜了廣告,分瓜了游戲?,F在中國最賺錢的是什么?金融。50%的利潤都被金融分走了。地產跨界我們要考慮兩個地方,一是銷售網絡,二是物業管理。我們要以新的眼光看物業管理,這是個很好跨界平臺。